中国足球股改:当地领导一走,随之寂然无声

《体坛周报》记者马德兴认为,当前中国足坛所谓的“股改”其实是一个伪命题。大多数中超俱乐部在推进股改方面都或多或少遇到了麻烦,甚至股改已经宣告失败。2022年起,中国足协要求职业俱乐部改变目前背靠一家企业的情况,让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当地国企参与其中,实施“股份制”改革。

1996年,中国足协曾召集国内各甲A俱乐部负责人、总经理开会,提出希望球队向公司化方向发展,尤其是选择股份制。当时大多数国内俱乐部都是与当地体育委员会和一家企业合作,这种合作形式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球队的经费问题。然而,合作几年后,由于在经费和人事等问题上出现分歧,俱乐部遭遇散伙,导致“城头变幻大王旗”的局面。

时至今日,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再次提出所谓的“股改”问题,实际上回到了起点。然而,当前的职业俱乐部与二十年前刚刚起步时的俱乐部已经不同。二十年前,当地的体育委员会在俱乐部中仍然拥有话语权,而如今职业俱乐部则完全没有话语权,资方占据主导地位,而球员则只是被雇佣者,完全听命于资方。

中国足球股改:当地领导一走,随之寂然无声

因此,所谓的“股改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伪命题。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,国企和民企很难兼容。而且职业足球本身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运动,在中国职业足球尚未形成有效经营模式、成为真正的产业之前,让民企投入巨资之后再由国企接手继续投入,这在现行国企的制度和规定下是难以接受的。

实际上,去年开始提出股改后,部分俱乐部很快有所动作,这与当地政府的领导有关。然而,一旦领导变动,很快就没有了下文。中超俱乐部在股改方面遇到困难,正是因为地方领导人的变更。

因此,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股改希望不能寄托在地方领导人身上,而应该依靠制度建设,即需要高层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统一规定,使其制度化、系统化。只有这样,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股改才有望实现。